2012年12月20日 星期四

步道日誌-南港(101年11月)

 
秋芒,十一月真是個賞芒花的季節,由含苞待放時一片火紅,到開花後的一片白茫茫花海,都讓人讚賞;南港茶山附近的芒花看不過癮,還與影像生態社同學去桃源谷賞芒。
在晚秋即將入冬之際,有些昆蟲準備化蛹過冬,有些昆蟲忙著準備糧食過冬,在中央研究院的小森林裡,赭夜蛾幼蟲扮演這兩齣戲的主角,以桃金娘科台灣赤楠為食的赭夜蛾幼蟲,以其2~3公分的身軀,逕可判斷約三公尺遠的桔梗蘭草叢是它安全化蛹的地方,從樹上爬下來,一步一步的往桔梗蘭行去;而黑腹虎頭蜂取食赭夜蛾幼蟲所進行的殺戮也非常慘烈,由頭部開始攻擊到分次切割搬運回巢,總共進行六回合。
 
 
在這秋天的清晨,難得在茶山目睹陽光灑落地面,為台北盆地與101大樓譜出火紅色彩,台灣藍鵲與赤腹松鼠不約而同到地面,是松鼠被藍鵲追趕而離開林間,或二者到地面覓食,無法看出端倪;以葛藤為食草的銀斑小灰蝶也在此時羽化,葛藤北部很多,可是銀斑小灰蝶族群很少,其原因值得探討;而四眼綠尺蛾也睜開眼睛,欣賞秋天的景色。
 
南港山縱走步道上,赤尾青竹絲不畏秋意,昂首在步道旁,細看她身體上綠色鱗片,真是漂亮;山窗螢徹夜飛翔後,因太疲憊或受傷,或未尋到另一半而傷心,而停棲在熱帶鱗蓋蕨上,忘了返回森林;小點白毒蛾僅穿一件薄紗就出門,而藍緣苔蛾的黃色衣裳鑲上三個黑斑,更引人注目。
在這秋高氣爽的日子,很多物種與夏季不同,是喜歡生態的人外出踏青的好時光。


在這秋高氣爽的日子,很多物種與夏季不同,是喜歡生態的人外出踏青的好時光。

2012年10月9日 星期二

步道日誌-南港茶山環山步道(101年9月)


一樣的行囊、一樣的時間,搭乘著一樣的小5公車,行走一樣的步道,在這初秋的季節,步道上鳴叫的蟬聲,已由寒蟬取代台灣騷蟬。

昆陽站AM 5:00發車的小5公車上,滿載著白髮蒼蒼以及童山濯濯的長者,有的返回家園種菜、有的上山走路運動、有的去山豬窟游泳池晨泳,車上談論著兒女情長、親朋好友的近況,最近種甚麼蔬菜,菜長得好不好。

在產業道路上遙望遠山,不同的天氣襯出出不同的景致,晨曦為遠山彩繪出夢幻的色彩,也為天空散出美麗的光芒;
 
電線上的綠鳩與樹鵲,為大地譜出協奏曲;
 
 
山芙蓉與野葛綻放出白色與紫色花朵,冇骨消結出粒粒鮮紅的果實,而9/25第一波桂花盛開,陣陣清香撲鼻,更令人神清氣爽。
 
夏季裡步道常見的短翅細蟴,已由黑翅細蟴取代,夜裡燈光下的飛蛾,在清晨時光仍流連忘返,酷似枯葉的變色夜蛾、幼蟲以山紅柿為食草的柿星尺蛾、以殼斗科為食草的三岔鐮翅綠尺蛾、以梧桐科為食草的黑角六點天蛾都是多年來在南港山縱走步道不曾發現的品種,紹德氏筒金花蟲、錘鬚鉦蟋()也是少見品種;而黃斑鐘蟋蟀頻頻外出覓食,準備養精蓄銳好過冬及繁衍下一代;叫聲幼秀的面天樹蛙,已成了山螞蝗的糧食。
 
在這秋高氣爽的日子,很多物種與夏季不同,是喜歡生態的人外出踏青的好時光。
 
 
 

2012年9月13日 星期四

台北市南港區久如社區發展協會9/16邀請大家一起來四分溪參加四分溪清溪淨溪活動




步道,串連人文與生態,它曾是狩獵、採集、運輸、通商的路徑,也是動植物繁衍生息的場所。感謝志工日欽兄,繼去年九月安排媽祖行,今年又安排瓦拉米步道人文生態旅遊。瓦拉米步道是著名八通關古道的東段,由南安登山口到瓦拉米山屋,全長約13.6公里,中途不逗留約需4.5小時。
56日上午6:38由台北松山搭自強號火車出發,11:00抵花蓮玉里,各自用餐後,14:20解說員簡淑瑩老師帶我們參訪玉里的古跡:

1.洗衣亭:以黑色網布搭建於溪流上,汨汨泉水湧出,是早期居民洗衣服、聊八卦的場所,雖然現今家家戶戶都改用洗衣機,但仍有居民喜歡到此洗衣服,既省水又省電。













2.協天宮:原建於1875年,供奉關帝君,廟內保有清朝派駐台灣總兵吳光亮賜予「後山保障」匾額,及四根早期建廟所用石柱供憑弔,廟外還興建環保金爐。管理委員會董事長親自為我們解說:建廟原委與四次改建的歷程。









3.玉里神社:早期日本人拜神的地方,現仍保有鳥居(神社入口牌樓)石燈籠等遺址,而神殿的主殿與拜殿已毀損。



















古跡參訪後,即前往紐澳華溫泉山莊,山莊四周種植很多澳洲茶樹,澳洲茶樹屬桃金孃科,葉抽柔有濃濃的香氣,可供提煉精油。卸下行李,簡老師帶我們上山認識環境,行至道路崩塌處即折返,東部地區因菲律賓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擠壓,常發生道路滑動崩落現象。路旁的木賊,導覽員表示,其地上莖較西部木賊矮且細,當地稱為小木賊。返回山莊用餐、泡溫泉、夜遊,結束第一天的旅程。

57日起個大早,在山莊附近尋找獵物,路燈下的扇毒蛾烏突花尺蛾,是南港不曾見過的品種,紫藍曼椿在龍葵上玩起性愛遊戲,台灣青銅金龜不小心掉落地面。路旁的電線與樹叢中,有小捲尾、樹鵲與烏頭鶲出來覓食。



用完早餐,驅車前往瓦拉米步道入口,途經南安遊客中心,路旁一望無際的稻田,彷彿回到老家,不理會老師的解說,用相機填補久未返鄉的相思。9:10抵達入山口,合照後進入步道。









瓦拉米(日文稱warabi)是蕨的稱呼,步道上,刺柄碗蕨幼葉展開雙臂歡迎我們,疏葉卷柏舖著綠色地毯迎接我們,森林底層整片綠油油的Y粗毛鱗蓋蕨,令人賞心悅目,東方狗脊蕨葉面上的小baby(不定芽),讓人見識它為繁衍下一代而演化不同的繁殖方式。而山蘇(巢蕨)崖薑蕨在樹上築巢,蒐集落葉作為菜餚。還有擬密葉卷柏瓦氏鳳尾蕨(別名三角柱)等等不勝枚舉的蕨類,真不愧稱之「瓦拉米」,可惜因時間關係無法逐一拍照。

除了蕨類外,步道上台灣胡桃尖葉槭、台灣及己(別名四葉蓮)已結出果實,刺蓼白裡透紅的花苞討人喜愛,咬人貓蠍子草莖、葉上的尖銳刺毛,提醒行人別碰,否則將讓你痛徹入骨,而沿途的台灣排香日本蛇根草南國薊也讓人難以忘懷。

16:00抵達瓦拉米山屋,用完晚餐,欣賞螢火蟲提著燈籠下山後,即上床睡覺,一夜好眠。



58日清早,迎著旭日活絡筋骨,約7:00下山,今天天氣晴朗,昆蟲也陸續出籠,中華珈蟌(南台灣品種,與北台灣略有差異)常出現我眼前,當我準備拍攝時,又飛到較遠處,持續好幾回,終於逮到它。白斑素獵椿象環斑猛獵椿象小壯獵椿象也出來覓食,玉帶黑蔭蝶停棲在瓦式鳳尾蕨葉上曬太陽補充能量。紅斑苔蛾斑帛菱蠟蟬捨不得飛回森林,約14:30抵達步道口,芒草葉上停棲著綠豔捲葉象鼻蟲,像這樣有金屬光澤的象鼻蟲還是第一次看到。



瓦拉米步道雖由海拔300公尺上升至1,068公尺,但全長有13.6公里,坡度平緩,且步道上的落葉像舖上地毯,走起來非常舒服,沿途風景優美,山風瀑布為其下方的一塊岩石,雕出一幅美麗的山水畫,陽光灑在溪流上,波光粼粼;而山楓一號吊橋遠眺,瀑布像一條蜿蜒的絲帶。走在步道上到處是美景,讓人心曠神怡。



感謝日欽兄為我們安排此次知性之旅,也感謝大家旅途中的協助,更感謝此次旅遊中最年輕的妹妹,她用疼痛的雙腳,換來我滿載而歸的昆蟲,而且都是北部少見的品種。

行走環山步道,可近距離欣賞植物,七月的山豬肉、八月的食茱萸,花開滿樹梢,提供昆蟲大量的蜜源,也為自己找到繁衍下一代的媒介;台灣樹蔘也於暑假期間開花結果,其綠色的花與綠色的果長在綠葉中,令人難以發覺它的存在。
步道,早期是狩獵、採集、運輸、通商、交誼的路徑,現在是休閒、運動的場所,也是動植物繁衍生息的地方,它串連了人文與生態。

南港茶山環山步道,是2002年配合茶葉製造示範場興建而開闢,純粹以休閒為目的,步道穿梭於林蔭間,全長約500公尺,兩端以石塊鋪設,中段以木板釘製,兩旁為木板護欄,沿途建有三個涼亭供休憩,是休閒的好地方。

2012年9月10日 星期一

步道日誌-南港茶山環山步道-101年暑假


步道,早期是狩獵、採集、運輸、通商、交誼的路徑,現在是休閒、運動的場所,也是動植物繁衍生息的地方,它串連了人文與生態。

南港茶山環山步道,是2002年配合茶葉製造示範場興建而開闢,純粹以休閒為目的,步道穿梭於林蔭間,全長約500公尺,兩端以石塊鋪設,中段以木板釘製,兩旁為木板護欄,沿途建有三個涼亭供休憩,是休閒的好地方。


 
 
 
 
行走環山步道,可近距離欣賞植物,七月的山豬肉、八月的食茱萸,花開滿樹梢,提供昆蟲大量的蜜源,也為自己找到繁衍下一代的媒介;台灣樹蔘也於暑假期間開花結果,其綠色的花與綠色的果長在綠葉中,令人難以發覺它的存在。






短翅細蟴綠瓢蠟蟬是步道上昆蟲界的主角,數量多且常停棲在步道的護欄,但它們警覺性非常高,當你稍微靠近,短翅細蟴立即跳到草叢中,而綠瓢蠟蟬開始與你玩捉迷藏;台灣騷蟬壓縮著像手風琴的腹部,發出尖銳的鳴叫聲,是步道上的男高音;不常見的黃石蛉卻是茶山的常客,禾蛛緣椿象常群聚在路旁的禾本科植物上;白臼被蜂咬破的樹幹,吸引流星蛺蝶琉璃蛺蝶永澤黃斑蔭蝶雌褐蔭蝶吸食樹液,也讓我欣賞不同種類蝴蝶間爭奪地盤的畫面。


暑假中,歷經蘇拉天秤兩個颱風,在颱風來臨的前一天,我也依慣例前往茶山,很多昆蟲不會因颱風來臨而躲藏,所以上山仍有收穫。整個暑假,約有一半的日子浸淫在步道四周,共調查昆蟲種類計130種,以蛾類55種最多,蝴蝶23種次之;還有蜘蛛、鳥類、蜥蜴、青蛙等,讓我沉浸其中,一天不上山,就覺得忐忑不安,覺得少做一件事。
 

環山步道生態豐富,林道幽靜,風景優美,可眺望101大樓、台北盆地、林口台地、觀音山,也可欣賞雪山山脈的層層山峰及群山中偶而飄來的山嵐。而目前荒廢多年的茶葉製造示範場正發包整修中,預計11月重新開放,希望未來可吸引民眾來一趟產業與生態之旅。

2012年8月29日 星期三

南港社大影像生態社活動紀錄8月28日星期二(颱風天))


今天是南港社區大學進階師資培訓的第三場,由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的張弘毅教授來做專題演講,大致上以大眾史學的角度來深入社區,發掘你身邊以及社區內的故事,今天如同往日全程記錄就是我的工作了,今天除了用XR-100側拍外,主要還是以A57+16-50mm.f2.8來做錄影拍攝,以HX100v作為靜態影像拍攝,這和平常的習慣不太相同,也被眼尖的同學問到了這個問題,我也就趁此回大一下,其實我會選擇用HX100v來做為主要的動態影片拍攝是有以下原因的,第一當然是買不起Z7而XR100又當不起大任。第二HX100v的光學變焦可以到達30倍(等同810mm的焦段)。而數位變焦可以到達120倍(等同3240mm的焦段,很強把^^),更不用說還有27mm的小廣角,真是運用自如啦,當然拍出來的畫質也是沒話說的啦,最近我將會出一張生態的BD片在社大來放,就可以讓大家看出他厲害的畫質了囉。第三......主要還是為了A57會機身過熱的問題,如果長時間錄影他可是會關機休息給你看的勒。基於以上這幾點,當然你也會先考慮HX100v的啦,但是我今天特意把他們兩台交換的原因....當然是忘了帶HX100v的電池啦......^^


2012年8月13日 星期一

步道日誌-南港茶山101.8.9


今早起的晚,7:30抵達茶山,直接行走環山步道,木棧道的欄杆上,有隻短翅細蟴(又稱大草蟴)在搔首弄姿,平日非常敏銳的台灣騷蟬與姬春蟬,今日特別乖巧;步道旁的白匏子已綻放出黃白色的小花朵,台灣樹蔘也結出小小的果實。
行至步道北側,棧道旁的白臼,其樹幹的樹皮不知被甚麼昆蟲咬破,流出的汁液吸引了流星蛺蝶、琉璃蛺蝶、永澤黃斑蔭蝶、雌褐蔭蝶等前來吸食,為了觀察它們之間的互動,足足待了50分鐘。不過,等待是值得的,讓我瞭解流星蛺蝶最強勢,而當他們擬驅趕其他蝴蝶時,會揮動翅膀。


喜歡享受大自然的人,應該多走走路、喘喘氣,多用手接觸、用眼睛觀察。

2012年8月6日 星期一

步道日誌-南港茶山101.8.06


清早,趕不上第一班5:30由昆陽站開的小5公車,自行開車上茶山,沿途,早起的釣客在大坑溪釣魚,紫嘯鶇從前窗飛過,竹雞在路旁邊坡林下唱著ㄍ一 ㄍㄡˇㄍㄨㄞˊ;車抵茶葉製造示範場,台灣藍鵲、樹鵲、五色鳥在電線上排排站。蘇拉颱風雖已遠離,受到台灣北邊海葵颱風影響,天氣陰霾,環山步道遠眺觀音山、林口台地、101大樓的美景,全被雲霧遮蔽。


沿著產業道路往鹿窟紀念碑方向行走,受傷的埔里波紋小灰蝶停棲在路旁的枯枝上,而咸豐草上有隻雙色皮竹節蟲,像縮小版的竹子;忽然聽到邊坡的草叢白頷樹蛙在鳴叫,仔細尋找,發現路旁的溝渠有它的卵泡;花正盛開的野桐,很多昆蟲在採集花粉,其葉上有隻分佈於中、高海拔的點帶織蛾。而扁鍬形蟲頂斑內弧尺蛾也在芒草上休息。回到環山步道,台灣擬騷蟴短翅細蟴帶著產卵管,準備繁衍下一代。



環山步道的昆蟲,例如瓢蠟蟬、螽斯等特別敏感,我還未接近它就馬上逃開,不知是否步道少行人,所以對龐然巨物有更深的恐懼。
喜歡享受大自然的人,應該多走走路、喘喘氣,多用手接觸、用眼睛觀察。

2012年7月29日 星期日

南港社大影像生態社活動紀錄7月25日星期三(晴)

南港公園五色鳥育雛觀察結束囉!!!
 從7月2日開始觀察及紀錄五色鳥育雛,由於洞口較低,怕一般人為的干擾,所以大哥大姐們也自發性的來守護這個巢。過程中有人想來捉雛鳥,也有人想來餵食或是想和雛鳥接近,也都被大哥大姐們給一一勸退了,終於在24日開始展翅離巢,總共有四隻,最後一隻離巢的時間約是25日上午7點左右。
在這一次的觀察過程中,雖然有些人對於生態保育的觀念並不太了解,但大部分的人都已開始做到用眼睛或相機來欣賞自然生態,而不是帶回家自己欣賞,也不會用自己(人)的角度來看生態的需求,這是令人振奮與感動的。

2012年7月16日 星期一

南港社大影像生態社活動紀錄7月15日星期日(晴)

今天兵分兩路,第一路是持續七月一日以來的五色鳥育雛觀察以及紀錄,這星期將是關鍵期...加油!!!也辛苦陳麗娟小姐了..不過她也可是拍了不少好看的照片。






南港位在台北盆地的東陲,以福壽山與深坑石碇交界,以南港山與文山信義兩區交會,也因此山路步道四通八達,在加上南港因地理條件所產生的埤塘溼地環境,在紀錄上在在都有空拍的需求,所以第二路就是和影像生態社的器材顧問阿寶到桃園,進行了一場多軸飛行器空拍的參訪活動,藉由這些參訪與學習的活動中,能對將來可能需要的攝影記錄器材來作瞭解。


2012年7月15日 星期日

步道日誌-南港茶山101.7.12


101.6.16配合原生植物協會導覽南港茶山環山步道後,就深深愛上這條步道,約三、四百公尺的高架木棧道穿梭林間,可近距離欣賞豐富的林相。

7/12清早,搭乘小5公車上山,至茶葉製造示範場下車,循著產業道路往鹿窟事件紀念碑前行,路旁的桂花樹上,蟪蛄誤闖蜘蛛網而遭捕食;水蠆背著浮萍上岸羽化;路燈下的草叢,台灣白條金龜、黃斑石蛉、中金翅夜蛾、綠背斜紋天蛾等趨光性昆蟲,仍流連忘返;有棵構樹葉子幾乎全部被螟蛾幼蟲捲曲後,躲在裡面用餐,其中,有片葉子上面布滿小繭蜂的繭,顯然有螟蛾幼蟲被小繭蜂寄生。

折返回到環山步道,陽光穿過樹林灑在棧道,譜出美麗的光影,雖然這幽靜的步道唯我獨享,然而,步道旁山豬肉與食茱萸盛開的花,卻是眾多昆蟲夏日饗宴。倚靠步道涼亭的柱子吃著自己攜帶的早餐,眺望遠山,那景色與心境是五星級飯店難以比擬。有點自私的希望它永遠屬於我的世外桃源,但又希望有人來分享。
喜歡享受大自然的人,應該多走走路、喘喘氣,多用手接觸、用眼睛觀察。

2012年6月13日 星期三

步道日誌-北興宮步道101.6.11


北興宮步道係台北市規劃的麗山橋口親山步道的部分路段,步道口位於南港成福路底,由步道口走到鞍部,全程約僅30~40分鐘路程,抵達鞍部時,可選擇續往麗山橋口或中華科大或九五峰前行。

過去常由中華科大行走南港山縱走步道,抵達鞍部後往下行走北興宮步道下山,今早8:50改由北興宮步道口上山,途中巧遇久未聯絡的網球球友背著吉他下山,對照我背著相機上山,雖然工具不同但心情相同,都是走入大自然中尋找心靈環保。我倆席坐在步道的石階上聊著近況,他也為我彈少女的祈禱卡門及幾首不知曲名的歌曲。

北興宮步道,有整片沙皮蕨與毛葉腎蕨,還有一株松葉蕨著生在筆筒樹上,這三種蕨類都是南港山縱走步道少見或不曾見的品種。在步道上慢行細尋,仍可發現一些昆蟲:

1.      無尾鳳蝶幼蟲:食草為樟科植物。

2.      蚜獅:草蛉的幼蟲,喜歡把垃圾背在身上,躲避天敵。

3.      黃口攀蜥:喜歡在森林中尋找獵食昆蟲。

4.      黃道蚜蠅:擬態蜜蜂,喜訪花。

5.      四窗帶鈎蛾:前翅各有二個透明窗斑,幼蟲以殼斗科植物為食。

6.      七黃斑蛾:每邊有七個黃色斑紋,白天喜訪花吸蜜。

走在步道上,我們要學習認識植物與動物,領略大自然之美,才會使自己變得更自在、快樂。

2012年6月10日 星期日

2012年5月31日 星期四

步道日誌:大坑茶山低碳旅遊101.5.23-24

 5/235/24二天,在南港社區大學的安排下,於南港製茶示範場附近對中華科大通識教育課程學生導覽。本次導覽取名為「南港茶山行腳」,主要是希望在中華科大修讀四年的學生,對學校所在的南港人文、產業、生態有所認識。
首站,參訪鹿窟事件紀念碑,此紀念碑位於南港、石碇與汐止交接處。鹿窟事件係民國38年中央政府由大陸撤守台灣時,風聞石碇玉桂村有共產黨組織滲透,於是將村民抓入現在的光明寺嚴刑逼供。其以不銹鋼扭曲製作的紀念碑,提醒世人凡事要講求實證,不要「硬坳」。




順著紀念碑往南港製茶示範場方向行走,路過露天停車場,其旁邊的土坵顯露出的煤層,象徵著早期南港煤業盛況。早期,先民順著大坑溪往南港舊莊開墾,係以農業為主,隨著工業發展及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煤需求量增加,居民棄置茶園,轉入礦坑開採煤礦。也因南港有豐富的煤礦,中央政府遷台後,將南港規劃為重工業區,當時南港一根根高聳煙囪,冒出縷縷黑煙,為南港贏得「黑鄉」的稱號。




經過露天停車場,續行約20公尺,抵達桂花林步道入口,此步道因茶農陳金龍種植一片桂花而得名。桂花係早期作為包種茶製作過程中使用的香花,讓烘培後的茶葉具有香味,其後,茶師研發不使用香花也能讓茶葉具有香味後,桂花已轉用作桂花釀、桂花糕等材料。順著步道往下走,路過經營茶餐的觀雲居、桂花林茶園,並於茶農陳添進家稍作休息、品茗,適逢陳添進家剛採的茶葉進行日光萎凋,學生背起茶簍、戴起斗笠,體驗採茶姑娘的裝扮,陳先生也為大家解說製茶的過程。休息後,續往前行經桂花吊橋,此橋建於大坑溪的源頭,而大坑溪係南港與汐止的分界線,順著大坑溪行走至寶樹橋,結束導覽行程。

此次導覽每天上、下午各有三梯次,由南港社大導覽志工李淑貞、翁霞及我負責導覽,除解說當地的人文、產業、生態外,我也利用空檔尋找喜歡的昆蟲。
雖然地理環境相同,但二天所看到的物種各異其趣,見證南港物種多樣性。
5/23拍攝




















5/24拍攝